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全國客家日」首次登場

客庄好樂活  勤儉愛地球
「全國客家日」首次登場
  台灣新生報/記者夏秀珠報導/「全國客家日」,全台瘋客家!今(22)日是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
也是首次「全國客家日」
行政院客委會特別舉辦「百年食福  樂活100」活動,以糯米製作五色平安富貴粄,象徵傳說中女媧用來補天的五色石,分送給民眾「食福」;全台各地也有近70場藝文活動一同歡慶,展現客家人的好客精神。
 行政院客委會今(22)日在中油大樓一樓舉行「百年食福  樂活100」活動,大批人群聚集歡慶首次「全國客家日」,現場並展示糯米製作的十二生肖創意粄,更吸引許多人駐足欣賞。行政院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表示,「天穿日」具有客家文化獨特性、
無族群排他性以及國際發展性,在兩階段民調後雀屏中選,成為「全國客家日」。此外,「天穿日」不但具有濃厚的客家文化意涵及相當的號召力,爭議性也相對較低,更能藉此喚起式微的客家文化,發揚傳統客家。
 第一次的「全國客家日」2月19日的藝文晚會開始,逐步擴散至全台,今(22)日「全國客家日」當天,共有17個縣市政府、43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1個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6個民間社團學校,以及美國休士頓華人社團、馬來西亞新山客家公會等,海內外共舉辦71項藝文活動,歡慶的氣氛瀰漫全台,更將觸角伸展到國際,讓世界看見客家。
 黃主委指出「天穿日」是客家人獨有的特殊節慶,具深遠的文化傳承意義。過去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男人不下田、女人不織布,讓大地休養生息;從現代概念來看,幾千年前的客家族群就實際體現了女男平等的性別意識,以及節能減碳的環保訴求。黃主委也帶頭喊出「客庄好樂活、勤儉愛地球」的客家愛地球宣言,希望大家在傳承客家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讓子孫能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讓客家精神能永遠流傳下去。
 舊時相傳水神與火神相爭,將天撞出一個大洞,女媧為免去人間災苦,於是煉石補天,人們感念女媧的幫助,這就是「天穿日」的由來。農業時代,客家族群非常重視「天穿日」,這天客家人不工作,並唱山歌自娛;此外,客家人也會將保留一塊年節時做的甜粄,煎過後在「天穿日」時上香祀拜,煎炸過的甜粄黏稠Q軟,有助女媧補天之意;也會把甜粄揉成小圓球狀,油炸後稱為「油錐仔」,插上針線拿來祭拜,稱做「補天穿」。更有不少廟宇選在這時候「開印」、「開扉」,部分客家鄉鎮還會舉辦山歌比賽,每到「天穿日」,各地客家庄熱鬧非凡,呈現歡樂慶祝的氣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