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好發壯年 患者生活品質多低落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助患者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之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藥物 5/1起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新生報/記者夏秀珠台北報導/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為最常見、
惡性度最高的膠質細胞瘤 復發機率高且好發壯年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曾漢民醫師表示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BM: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瘤
依WHO病理分級,其為惡化程度最高的第四級神經膠母細胞瘤
根據97年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罹患惡性腦瘤者達595人
其中256人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約占惡性腦瘤中四成。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具高度侵犯性,通常惡化快速且多會復發
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更不到10%[1]。現有治療選擇十分有限
一向被醫界視為最難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馬辛一醫師表示
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可分為原發與次發性,原發性好發年齡為50至60多歲
次發性則是20至30多歲,這些仍為壯年的患者常因腫瘤壓迫或腦水腫導致腦壓升高
而喪失溝通或行動能力,長時間的照料看護、及失去生活品質的罹病過程
常讓患者與家屬在經濟或身心層面都面臨沉重的負擔。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治療選擇稀少 大量類固醇治療拖垮患者生活品質
馬辛一醫師表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
但由於需要保留患者腦部的運作功能
無法將重要功能區及結構旁被浸潤的腫瘤完全切除乾淨
而需要仰賴後續放射線與化學治療。惟腫瘤對放療、化療容易有抵抗性。
當腫瘤再次復發,且第一線已使用過之化療藥物效果不理想時
在以往,患者並無其他藥物的選擇,僅能再次接受放射治療或是安寧緩和照護。
同時,因為顱內壓增高,導致患者多有頭痛、嘔吐、視乳突水腫等現象;
甚至因腫瘤高度浸潤的特性,侵犯旁邊正常組織,與正常組織交錯在一起,而出現腦水腫。
患者可能癱瘓,甚至失去認知、溝通能力,這些都使家屬們照顧困難。
馬辛一醫師說,此時多需輔以大量類固醇治療,但類固醇藥物副作用多
包括消化道出血、胃酸過多、造血細胞功能抑制、腎功能影響、骨質疏鬆等
甚至還有因為類固醇藥物刺激而導致癌細胞增生的可能。
在腦壓過高及腦水腫需輔以大量類固醇藥物治療的情況下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患者普遍面臨無法回歸正常生活、工作的情況,
罹病中的生活品質非常不理想。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為腫瘤復發治療新選擇 可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面對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治療選擇稀少的困境
我國衛生署已於民國100年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於復發病人之使用
成為患者復發時的一線曙光。曾漢民理事長表示,腦部是人體血管最多的部位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腫瘤組織更可見到血管增生狀況,阻止血管增生作用
則可抑制腫瘤成長。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於復發後
在單獨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
中位存活期可達9.2個月;以MacDoland影像評估準則在開始治療6 個月時
有將近一半的患者病情沒有惡化[2]。曾漢民理事長說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因為具正常化血管與改善血管滲透性,能使血液液體滲透減少
所以血管外組織間隙壓力下降,進而降低腦壓與腦水腫。
患者可減少或停止類固醇藥物治療,改善行動能力,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是目前治療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藥物中唯一能夠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藥物。
5/1通過健保給付 每月可節省高額醫藥費用
曾漢民理事長表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帶來顯著的生活品質提升
幫助病人重獲行動、認知能力,身為醫師也對病人的進展感到欣慰。
但是高額的藥費常讓醫師們無法開口告知此項新治療選擇,擔心有些病人將無力負擔。
而健保局於今年5/1通過於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復發時
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之健保給付,以六十公斤的體重來計算
每月可幫助患者節省十二萬多的醫藥費
可說是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患者與家屬的新福音
但是每十二週需重新評估,無客觀證據顯示病情惡化,才能繼續使用。
臺灣神經腫瘤學學會建議影像診斷應依循美國神經腫瘤學會
2010年新公告新影像評估標準RANO (Revised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 Criteria
不應再採用1990年之舊MacDonald 標準。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症狀多變 不典型而不易診斷
馬辛一醫師表示,神經膠母細胞瘤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癲癇、
人格突然改變而暴怒急躁、肢體無力不平衡、視野變窄、語言困難等,症狀多變且不典型
因此不易被診斷。醫師提醒民眾,若有上述症狀持續發生
應至醫院神經內外科就診,請專科醫師進行診斷,可接受影像學檢查
包括電腦斷層或磁振攝影等方式,若發現腫瘤才能早期確診類型與期別,及早接受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